Ha濾鏡資料加到RGB影像上的方法

回首頁


 

一般單色的CCD在做天文照片拍攝時

通常使用的是LRGB的合成方式

以RGB三種濾鏡分別取得三種色彩資訊

再將L濾鏡拍攝的資料(Luminance明度/亮度)加到RGB圖層上當作明度屬性

由於影像的品質取決於明度資料,所以我們會將大部份的時間用在拍攝L資料上

RGB資料則僅需較少的時間即可取得足夠的色彩資訊

 

另一種Ha濾鏡在拍攝某些目標,特別是氫離子雲氣充足的紅光發射星雲時

可以取得較細膩的星點及較豐富的雲氣(也就是紅色的雲氣)

但是如果您直接將Ha通道資料當明度去疊加到RGB上時卻會得到一個不是很令人滿意的結果

因為Ha資料僅取得大部份的紅光資訊

以此Ha去疊加到自然色當明度無法充分表現整體RGB的整體明度,也就是G跟B的明度資料過度微弱

這種處理您會得到一個通稱為鮭魚紅的淡粉紅色圖像

 

本文將以IC2177海鷗星雲為例子做說明

所有圖片都是在平地拍攝

RGB的色彩不夠豐富請見諒

 

共同設備如下

Canon NFD500mm F4.5L

SBIG STL11K加裝IDAS LPS-P2光害濾鏡

Baader Ha,LRGB濾鏡

 

 

這是LRGB的彩色資料,共1.5小時

L通道 10分鐘 x3張

R通道 5分鐘 x4張

G通道 5分鐘 x4張

B通道 5分鐘 x4張


 

 

這是Ha濾鏡拍的單色資料共1小時

Ha通道 20分鐘 x3張

可以明顯看出Ha的星點較細,雲氣較豐富


 

 

如果我們把Ha當明度直接加到RGB上去會長這樣

因為原來的RGB星點在R通道部份因Ha而縮小了

但GB兩個資料的星點仍是原來的大小

就造成了亮星縮小但外圍卻產生了偏藍偏綠的色差(青色)


 

如果把這個Ha明度圖層的透明度改為75%


 

 

再略做一下調整得到這張HaRGB

雲氣較原RGB豐富多了

但色彩卻變得較不飽滿


 

 

國內外同好有許多HaRGB合成的理論與方法

有些程序非常複雜

目前查到這份資料是我個人認為較簡潔效果也還不錯的方法之一

http://starizona.com/acb/ccd/software/ps_hargb.aspx

簡單介紹處理程序如下


 

 

首先,先將Ha資料加到R通道上去加強紅色雲氣的表現

先開啟原RGB檔LRGB.tif,點選紅色圖層,按Ctrl-A,再按Ctrl-C複製此圖層


 

 

另外開啟Ha圖檔Ha.tif


 

 

按Ctrl-V將紅色圖層貼到Ha上新增一個圖層

將圖層透明度改為25%後將圖層合併

另外將這個含紅色跟Ha的檔案另存為HaR.tif


 

 

點選原來的RGB檔的紅色圖層


 

 

在剛剛做成的HaR.tif上按Ctrl-A,再按Ctrl-C複製,然後貼到RGB的紅色圖層上


 

 

這張原來的LRGB照片的紅色經過Ha加持後把它另存為L(Ha+R)GB.tif

L(Ha+R)GB長這樣


 

上圖的紅色雲氣部份比原來的LRGB豐富許多

以此L(Ha+R)GB做基礎有兩種方式把Ha資料再當明度加上來

 

第一種方法

開啟L(Ha+R)GB.tif及HaR.tif

將HaR複製貼到L(Ha+R)GB上當明度圖層

透明度設為35%


 

 

得到第一種版本的HaRGB如下

 

 

第二種方法

開啟L(Ha+R)GB.tif

使用濾鏡功能的雜訊-污點與刮痕功能


 

 

強度設為5或7


 

 

開啟Ha圖檔Ha.tif (不是HaR.tif)

然後複製Ha貼到剛才經過濾鏡處理的圖上當明度圖層

透明度設為75%


 

 

經過一些色調調整後的第二版HaRGB長這樣

 

您覺得兩種方法那一種較好呢?

我個人是偏好第一種方式的結果

 

另一種較繁複的處理方法

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這裡

http://dg-imaging.astrodon.com/gallery/display.cfm?imgID=102